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25年目标:从25%重回20% 降电耗、布局充电网络上升到新高度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终于印发。
11月2日傍晚,国务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规划对未来几年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进行了最后定调: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发展新能源汽车仍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不过,与去年年底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的目标有所调低——根据意见稿,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为25%。
从新车销量占比目标及其变动来看,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步伐趋于稳妥。不过比例的改变更多只是对规模盲目追求的调整。实际上,从终版规划中不难看出,此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更追求质量上的突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与此前的征求意见稿相比,规划在产业发展愿景中,除了提出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规模之外,还特别提出了技术及应用领域的具体指标,例如,此前只是出现在细分类目中的纯电乘用车平均电耗,以及充换电服务网络的建设等等。
不少车企开始探索多场景补能方式,围绕电力获得性和用户加电体验进行布局。视觉中国
从25%重回20%
产业规划对未来新能源汽车规模的展望是最受关注的指标之一。
10月上旬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曾宣布,已通过新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不过那次并未公布产业规模的相关指标。直到11月2日规划全文公布,“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0%”才浮出水面。
这也是终版规划最显而易见的一处变动。根据去年年底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征求意见稿,这一比例是25%。不过,彼时的讨论并不在于25%,而是在于比例本身。
11月2日晚间,上海某车企一位内部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结合此前规划发布的过程,以及上一轮产业规划实施的成果来看,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目标重回20%并不意外。
新车销量占比是反复斟酌的数字。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从去年2月规划启动制定开始,便进行了大量的修改与调整,在年底意见稿发布之前的更早一个版本的内部文件中,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的规划便是20%。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工信部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已经暗示,意见稿中25%的目标或有调整。
根据路线图2.0,产业界的专家们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占比将在2025年达到20%左右。这甚至已经是对原来目标调整后的结果——此前的技术路线图认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更低,为15%-20%(20%是上限)。
路线图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编制,尽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官方文件,但其研究是支撑政府科技和产业相关规划的重要工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风向标的作用。
而路线图2.0的最大特征就是更改了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较为激进的预期。其明确,我国不会像多个成熟汽车市场一样,设置禁止燃油车销售的时间表,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唯新能源汽车”,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才要占到总体销量的50%以上。
2025年的销量占比从25%重回20%,最新产业规划同样设置了相对稳妥的目标。这与新规划本身的制定思路也是一致的。此前意见稿发布之时,业内便发现,规划不再像之前的产业发展规划一样,设置具体的销量目标,而只是划定了一条销量比例的“线”,这本身是对前几年盲目追求规模的反思。
“保守点,也有利于超额完成任务。”上述车企内部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从规模到质量
放宽对新能源汽车销量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要求降低。
规划对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愿景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说明。较为显著的有两点,一是特别提出“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二是强调充换电服务的便利性显著提高。这两点此前都曾出现在征求意见稿的正文中,不过没有上升到发展愿景的总领高度。
不难发现,这是对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对纯电汽车的电耗标准提出要求,并且是全规划唯一出现的具体数值指标,意在切实提升纯电汽车的技术及节能水平。
而要求充换电服务的便利性提高,更是将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了前所未有的位置——“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核心就是基础设施。”有从事汽车销售多年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只有基础设施建好了,新能源汽车才算是真正发展起来了。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充换电网络的发展,终版规划也给出了更为详细的说明。在“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部分,规划专门划分了不同场景,对充换电技术的选择进行了引导,并补充要“加强与城乡建设规划、电网规划及物业管理、城市停车等的统筹协调。”
在细分场景中,规划提出,居民区充电服务应积极推广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而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则应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此外,规划也同样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加强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等新型充电技术研发,同时新型技术中还增加了一条“无线充电”。
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充换电设施布局已经在业内展开。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了解到,不少车企开始探索多场景补能方式,围绕电力获得性和用户加电体验进行布局,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家充桩和公用桩。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755-32905944,或者联系电子邮件: 434489116@qq.com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4、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