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丨中华文化视角下的“天人合一”
文 / 陈华文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有一种不可忽视的软实力就是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倡导文化自信的今天,很多学者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楼宇烈教授就是其中之一。最近,他出版了《中华文化的感悟》一书,这是他近年来研究传统文化的最新思考和体会。
年过八旬的楼宇烈教授,任教于北京大学,长期研究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出版过《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儒家修养论今说》《中国儒学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等等,他是在海内外均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学者。《中华文化的感悟》是他近些年来数次讲座的实录,集中探讨了儒家思想、中国人的信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与生命观,还向读者深入剖析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的品格。书中的主要观点是,中国人有自己的独特信仰,那就是敬畏“天地君亲师”的儒家思想,进而围绕儒家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中国智慧和中国的品格畅谈见解。
谈及中华文化,必须了解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意蕴。文化的具体表现,包括器物、制度、习惯、思想意识等层面,无不和文化精神相联系。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所谓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上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广义上讲就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进取的思想,也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丰富多彩又博大精深,包括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等内容。
这里,笔者主要对天人合一进行分析。天人合一之所以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这不仅和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极高的契合度,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未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指明了发展方向。天人合一既是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思想。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在历史上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作为思想观念,天人合一的理念其实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但作为一个明确的命题,是由北宋思想家张载提出来的。在他看来,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协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完成人道,实现天道,最终达到天道和人道的统一。从先秦到北宋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思想家,都在探索天人合一的思想奥妙。继张载之后,不同学派进一步对天人合一进行阐释,但是在天与人之间具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均达成共识。
天人合一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也就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必须承认,中华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有积极的观点,也有相对消极的观点,历史上的天人合一思想要辩证地分析和对待,把古人的天人合一理念直接拿来为我所用,是不可取的,因为时代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和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更不可破坏自然,而只能在充分顺从自然界承受力的前提下去利用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而言,也不是一个完全异己的本体,也不是牵制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
从宏观视角看,生态环境治理和文化建设也是不可割裂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社会持续发展、文化朝前推进最为重要的基础。“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在人类文明史上,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中,曾发生过大量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事件,酿成了惨痛教训。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在对待自然问题上,恩格斯也曾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当前,大力倡导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推进绿色发展,要坚决摒弃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要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中华文化的感悟》一书,收录的是楼宇烈教授对中华文化的独特感受和认知。仅凭任何一位学者和任何一本书,都无法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彻底说清,这需要更多人参与其中,因而还要从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持续的探索。现在我们要做的,一方面就是学习并领悟中华文化的精华,并去其糟粕;另一方面要把中华文化与时代发展诉求相互结合,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使之成为民族复兴之路上的源头活水。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755-32905944,或者联系电子邮件: 434489116@qq.com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4、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