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鹏华基金总裁邓召明:投资研究能力始终是资管行业核心竞争力
30载春秋轮回,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间不乏曲折但始终坚定成长。
作为中国基金业“老十家”公司,鹏华基金是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典型代表和见证者。截至2020年三季度,鹏华基金管理规模超7500亿元,客户数量超过1亿。旗下鹏华匠心精选基金更是以创纪录的1371亿认购额成为公募基金现象级事件,王宗合旗下基金持有人数量近500万户,率先“出圈”。
与此同时,鹏华基金“基本面投资专家”的标签,这一投资核心理念在新的市场背景下将如何发展,也颇被市场所关注。
本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30年、30人”系列对话鹏华基金总裁邓召明。
公募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21世纪》:如何评价公募行业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
邓召明:1998年到2002年,整个基金行业规模很小。从2002年以后,行业发展开始不断加速。当初大家走一步看一步,没想到市场能像今天这么火爆,基金产品发行爆款频现,不断创下新的认购纪录。可以说,公募基金行业发展实现了厚积薄发。
诚然,资本市场也是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发展。从美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历史来看,从自发到逐步建立规则和监管,不断培育和探索,一步一步取得今天的结果。我国公募基金在行业发展初期,尽管各方对行业认同度并不完全一致,但其基础制度建设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公募基金在制度设计、体系设计、法律构架等方面立足点较高,非常符合行业发展规律,为公募基金多年来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未来已来,公募行业大发展可期。在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居民理财需求旺盛以及长线资金入市的背景下,公募基金结构将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权益类基金比重将会得到逐步的提升。一方面,社会公众看好中国经济未来高质量的发展,持续提高权益资产配置的比例,而源源不断的长线资金入市则会促进资本市场稳健发展;另一方面,公募基金汇集引导大众资金流入具有核心技术和持续价值增长潜力的实体企业,通过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
《21世纪》:你的职业经历丰富多元,从高校到产业部门,从监管部门到基金业,这一路走来的最大感悟是什么?
邓召明:人生就是一种经历和体验,我个人比较喜欢尝试一些创新的东西,每一次经历都是成长过程中宝贵的财富。做每一件事的时候,我发现成功者的共同的特点就是专注,只要专注且全身心地投入,收获也会比较大。实际上,我们抱着一种积极的心态,“三人行必有我师”,用积极的心态学习和思考,保持思维的开放性,而不是固化到某一个局限的范围考虑问题,格局要大。同时要关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变”与“不变”,但其内在本质都有相似和联系的地方,需要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21世纪》:在公募基金行业从业的近二十年时间里,你认为资管新规是否是对行业具有典型的转折意义的事件?
邓召明:2018年颁布的资管新规对整个资管行业影响非常大。
资管新规把整个大资管行业纳入到统一规范的监管框架下,重塑了行业业态,优化了金融体系结构。过去,刚性兑付偏离了资管产品“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质,加大了资管行业承担的金融风险,同时也扭曲了实体经济回报水平与金融投资收益率的关系。现在,资管新规推动行业回归本源,打破刚兑、净值化管理,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就变得清晰了。
公募基金凭借过往二十多年的透明规范的投资运作与严格监管的制度体系,在大资管行业转型过程中得到投资人的广泛认可。未来,公募基金将继续发挥主动管理能力的优势,行业发展空间非常大。根据人民银行有关统计,居民住房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比重为59.1%,高于美国统一指标28.5%。而金融资产配置仅占家庭总资产的比重的20.4%,比美国低22.1%。其中,公募基金包括权益公募的资产配置占比则更低,公募行业未来发展的潜力巨大。
当前,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正在全面地加强基础制度建设,特别是注册制改革和交易机制的完善、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鼓励长期资金入市、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常态化退市等等,有效地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公募基金能够通过其自身的专业投研能力,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投资研究能力始终是资管行业最核心的竞争力。-甘俊摄
投研能力是核心竞争力
《21世纪》:你认为公募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邓召明:投资研究能力始终是资管行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我们观察到,公募基金行业正在持续加强投研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投研水平。公募基金行业通过明确长周期考核,引导构建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增加以“持有期”为特征的权益基金、浮动管理费基金、MOM产品等创新品种,丰富权益类基金的产品线,力争以优秀的长期投资业绩,让更多投资者通过长期持有获得更好的收益体验。
作为公募基金管理人、专业的机构投资者,鹏华基金始终立足于基本面投资,坚持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理念。在多年的投研实践中,鹏华基金建立了严谨、科学、完整的投研体系,逐渐形成了可持续的基本面投研实力,夯实“基本面投资专家”功底,立足于为投资者持续创造价值。
《21世纪》:目前市场环境下基本面投资的历史趋势是什么样的?
邓召明:从基本面投资趋势来说,有几个方向需要把握。
第一,消费升级。受益于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经济结构转型和国家政策导向,国内消费升级将会诞生出一大批多样化、多元化的企业,包括在消费、医疗、教育、文化等等领域。随着金融市场加速开放,持续涌入的外资对确定性更强的消费行业配置需求强烈。
第二,技术进步。过往高端产品很多是被国外企业垄断,但随着国内的技术进步甚至是领先,一些优秀企业逐步做强做大,未来发展可期。包括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都会受益于技术进步,相关企业在新的赛道上具备持续增长的潜力。
当我们充分认识到当前市场生态的深刻变化,需要通过长期视角、深度研究、独立判断,深耕基本面投资。一方面,鹏华基金坚持深度基本面研究,投研团队专注投资本质,深度挖掘基本面价值;另一方面,鹏华基金坚持长期价值投资,投研团队投资决策是基于对公司基本面的深度研究、长期动态的跟踪和观察,而非市场短期波动;此外,鹏华基金坚持独立研究判断,公司鼓励投资研究人员在各类市场环境中,基于深度的市场洞察和严谨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做出理性的、前瞻的、独立的价值判断。整体上,公司投研团队形成了低换手、长期持有的投资风格,投资标的主要聚焦创造长期价值的优秀公司。
《21世纪》:鹏华基金是怎样培养明星基金经理的?
邓召明:鹏华基金提出的“致力于成为基本面投资专家”并非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内涵与深意——即坚持研究发现价值,坚持深入的基本面研究,坚持独立的价值判断。
在鹏华基金权益投研团队中,既有以王宗合、梁浩为代表的权益王牌“头部”基金经理,也有风格鲜明的陈璇淼、蒋鑫、谢书英、王海青等实力派女性基金经理,还有袁航、孟昊、金笑非、张航、郎超、包兵华等中生代、新生代基金经理。
在投资风格多样化和研究思路求创新的过程中,黄金一代基金经理持续贡献宝贵经验,新一代基金经理不断注入活力与创新思维,鹏华基金权益投研团队逐步形成了代际传承,兼容并蓄的共生成长系统。
在日常的工作中全面、彻底地长期执行,追求长期回报上的确定性、忽略短期的波动性,通过组合投资长期投资的确定性来降低个股投资短期投资的不确定性,希望每位基金经理在自己策略的建立、执行、完善中,为投资者创造长期可持续的良好回报。
鹏华基金的基金经理十分认同公司文化和平台价值,他们都乐于思考,将自己的投资心得分享出来,互相碰撞,互相赋能,其结果则必然会实现“1+1>2”,使得团队所有成员都能够更快成长。
《21世纪》:公募基金行业将如何进一步提升优秀投研人员的稳定性?
邓召明:基于平台型、全能型资管公司制度设计,我们推行“平台、机制、人才”战略激活投资体系共生系统,成为了优秀基金经理人才的孵化器和聚合平台。
多年来,鹏华基金核心团队的稳定性比较好,为公司持续稳健运营奠定了重要基石。
在投资实力长期构筑过程中,我们权益投研团队逐步形成的良好投研氛围,得益于投研团队“共享、共建”的投研文化。长期以来,投研体系都在鼓励分享和争鸣的文化,鼓励深度化、专业化、简单化的价值取向。对年轻人来说,成长是最重要的,一个好平台可以帮助他们加速成长。
新历史时期的机遇与挑战
《21世纪》:相比国外行业发展情况,国内行业发展有哪些短板?
邓召明:中国经济经历了四十余年的高速增长,居民财富随之快速累积。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居民理财和财富管理意识不断增强,金融产品配置应该会逐步加大。当前,中国公募基金行业正步入一个发展的大时代。
第一,资管新规逐渐落地,统一监管、打破刚兑、清除嵌套大思路下,净值化转型是一个必然趋势;同时,“房住不炒”政策基调让投资者逐渐将视野转向财富管理的新领域,给包括基金在内的大资管行业带来新机遇。
公募基金是中国目前最为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之一,自1998年第一批基金管理公司设立以来,在过去22年发展历程中通过制度化、科学化的投研体系形成了专业投资能力,创造了良好的长期投资回报。
相较而言,美国是全球资产管理行业最大的市场,共同基金在其资本市场和居民理财方面均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美国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和共同基金行业的发展形成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资本市场为共同基金提供了优质基础资产,奠定了共同基金行业实现长期优秀业绩回报基础。而共同基金的快速发展,也将反过来引导居民财富长期通过资本市场配置在实体经济,并且在公司治理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积极作用。
此外,对比国外成熟市场,我国资本市场仍旧缺乏长线资金。基金投资者持有期限仍偏短,无法体验到整个公募基金的收益。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持有期过短,换手率高。随着长线基金源源不断地进入A股市场,这对资本市场和公募基金行业的稳步健康发展都非常有利。
截至2020年三季度,我们公募行业整体规模达18万亿,而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集团Blackrock规模超过了7.8万亿美金。全球前50大资管公司的规模均超过了5000亿美金,比我们国内任何一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都大。未来,我相信中国资产管理总量排名将与中国经济总量排名趋于一致,国内公募行业对标全球资管行业仍相对落后,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
《21世纪》:公募基金整个行业如何补短板?
邓召明:对比海外行业发展趋势,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和金融体系的改革期,借鉴美国共同基金发展的经验,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是继续鼓励支持和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专业优势,让更多投资者分享优秀企业的成长成果。从理财端来看,公募基金是中国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募基金将成为帮助居民长期投资资本市场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重要工具。从资产端看,公募基金行业能够通过市场化方式筛选出一批具备专业能力的资产管理机构,将居民财富引导至符合经济转型发展目标的实体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衔接社会资金和实体经济,提升全社会资本配置效率。
二是丰富公募基金的多元产品线,以进一步激发基金公司产品创新活力,提高公募基金投资的灵活性。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投资者理念日渐成熟,公募基金有机会拓展基础设施REITs等更为灵活的产品,一方面可以较好地契合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大大优化金融体系的广度和深度,支持资本市场和国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居民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财工具,使其通过专业投资机构实现财富增值。
三是数字化作为推动资管行业未来变革的核心力量,基金公司需在各业务领域加强数字化转型的改革步伐。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及5G网络的规模化应用,数据、算力、算法都在爆炸式增长和得到深度应用,金融与互联网、线上线下持续融合,驱动资管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
《21世纪》:鹏华基金作为最早外资占比49%的合资基金公司,你如何评价中国资本市场过去的三十年发展?
邓召明:过去三十年间,中国资本市场飞速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同时,机遇也往往伴随着挑战。
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而言,与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将是大势所趋,资管行业面向外资开放,短期来看确实会有一些竞争压力,但长期看考验的仍是各家公司的自身投研、服务等综合能力。
从其他行业的过往经验来看,外资公司需要和本土文化有效结合才能很好适应属地市场环境。
在外资逐步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公司也可以更好地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方法来提高自己。从长期来看是个好事,存在困难但可以克服。
目前,对于公募基金来说,应当持续提升资管行业核心能力,为持有人创造稳健的可持续的回报,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21世纪》:对于未来中国基金业和中国整个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方向,你有什么愿景?
邓召明:未来十年,我们有信心迎接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随着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资本市场的长期吸引力不断提升,具备较强主动投资管理能力的专业投资机构更有机会把握发展机遇。
未来,随着养老资金、机构投资者等长期资金的占比持续提高,资本市场整体将进入健康、良性的发展循环。另一方面,随着监管日趋严格,市场对于上市公司自身价值的关注逐渐提高,优质资产的定价也会日趋分化。专业机构投资者有望通过公司基本面的深度研究找到具备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优质企业。鼓励发展权益基金将为更多投资者提供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可以看出,我国财富管理机构面临竞合共赢、共同发展的大好机遇。构建不同的资管机构发挥各自差异化定位的良好发展生态,为更广大的客户、更大的规模资产提供优质服务,实现财富价值持续增长,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随着对外开放的提速,与外资“共舞”的时代即将来临。财富管理市场发展日新月异,要求基金管理人必须紧密围绕客户需求,时刻拥抱变化,在各业务领域积极创新变革与发展。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资管行业应该积极发挥作用。目前我国资管市场上的从业机构已日趋多元化,不同的资管机构在管理体制、经营理念、投资运作和业务重点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无论怎样,要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资管行业的一个基本要求。
(本报记者周莹对本文亦有贡献)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755-32905944,或者联系电子邮件: 434489116@qq.com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4、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